英偉達今日公布了該公司的2025財年第三財季財報。報告顯示,英偉達第三財季營收為350.82億美元,同比增長94%,環比增長17%;不按照美國通用會計準則的調整后凈利潤為200.10億美元,同比增長100%,環比增長18%(注:英偉達財年與自然年不同步,2025年1月底至2025年1月底為2025財年)。
英偉達預計2025財年第四財季營收將達375億美元左右,超出分析師平均預期,但與最高預期的410億美元相比存在差距。
詳見:英偉達第三財季營收350.82億美元 凈利潤同比大增109%
財報發布后,英偉達創始人、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黃仁勛和執行副總裁兼首席財務官科萊特·克雷斯等高管出席隨后召開的財報電話會議,解讀財報要點并回答分析師提問。
以下是分析是問答環節主要內容:
Cantor Fitzgerald分析師C.J. Muse:在大型語言模型擴展規模方面,顯然我們現在還處于非常早期的階段,想知道公司是如何幫助客戶處理模型擴展方面出現的問題的?當然,有些服務器集群尚未采用Blackwell架構,這是否會引發對該產品更大的需求?
黃仁勛:基礎模型方面,預訓練的擴展規模仍在進行且進展良好。這是我從觀察中看到的,而非物理定律角度得出的判斷,有證據表明它仍在不斷擴展。然而我們認為僅僅這樣是不夠的,我們已經發現了另外兩種擴展的方式。
一種是訓練后擴展,當然,第一代訓練后擴展是強化人類反饋,但現在我們有了強化學習人工智能反饋。而且所有形式的合成數據都已生成,這些數據有助于訓練后擴展。其中,最重大、最令人振奮的進展之一就是ChatGPT o1(Strawberry)模型,它實現了推斷時間擴展,也就是之前所講的測試時間擴展。它思考的時間越長,給出的答案質量就越高,而且它會考慮使用像思維鏈、多路徑規劃以及各種各樣思考所需的方法,有點像我們人類在回答問題之前先在頭腦中進行思考的過程。所以我們現在已經有了三種擴展方式,也正因為如此,我們看到對公司基礎設施的需求真的很大。
在上一代基礎模型的末期,大概是十萬個Hopper的規模,下一代則從十萬個Blackwell開始,這樣大家大概就能了解到這個行業在預訓練擴展、訓練后擴展,以及現在非常重要的推理時間擴展方面的發展趨勢了,需求真的很大。
與此同時,對于我們公司來說,推理方面的擴展真的已經開始了,英偉達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推理平臺,已安裝的設備數量非常龐大,所有在Ampere架構和Hopper架構上訓練的內容,其推理也令人難以置信地在Ampere架構和Hopper架構上進行。隨著我們將Blackwell用于訓練基礎模型,未來同樣會為推理留下了龐大的設備基數。
所以,我們看到推理需求在上升,推理時間擴展在上升,原生人工智能公司的數量在持續增長,當然,我們也開始看到企業對代理式人工智能(Agentic AI)的采用,這確實是當下最新的潮流,我們看到來自很多不同地方的大量需求。
高盛分析師Toshiya Hari:黃仁勛在今年早些時候進行了大規模變革,然后上周末有一些報道提到公司芯片產品出現的散熱問題。另外,已經有投資者詢問你如何執行今年在游戲開發者大會(GDC)上所展示的路線圖,包括明年上市的Ultra芯片和2026年向Rubin平臺的過渡等。能否請你講講這方面的情況?一些投資者對于公司能否按時執行計劃存在疑問。另外一個問題關于供應短缺,我想知道是多種零部件導致了這種情況,還是具體是因為某種特定芯片或組件,比如CoWoS封裝或者HBM芯片方面的問題?短缺的情況是在好轉還是在惡化?
黃仁勛:關于最后一個問題,Blackwell的生產正在全力推進,正如科萊特之前提到的,我們本季度的交付量將會超過之前的預估。供應鏈團隊在與供應伙伴合作以增加Blackwell的產量方面做得非常出色,而且我們會在明年繼續努力提高其產量。目前的情況是市場需求超過了我們的供應,我們正身處在這場生成式人工智能變革初期,所以這是預料之中的。新一代能夠進行推理、能夠長時間思考的基礎模型剛剛推出,其中一個非常令人振奮的領域便是實體人工智能,即能夠理解真實世界結構的人工智能,所以Blackwell的需求非常強勁,我們的執行情況也很順利,團隊在全球范圍內正在開展大量的工程工作。包括大家看到的戴爾和CoreWeave正在搭建相關系統,甲骨文公司搭建的系統,微軟也有相關系統,即將采用Grace Blackwell系統,谷歌(Google)也有相關系統,所有這些云服務提供商都在爭搶先機。
英偉達和這些公司一道開展相當復雜的工程工作,原因在于雖然我們構建了全棧和完整的基礎設施,但我們需將這些人工智能超級計算機進行拆分,并集成到世界各地的定制數據中心和架構中。這個集成過程我們已經經歷了好幾代,現在已經很擅長了,但仍然有大量的工程工作要做,從所有正在搭建的系統來看,Blackwell的情況非常好,而且正如我們之前提到的,本季度我們計劃發貨的數量超過了之前的預估。
關于供應鏈,我們建造了七種不同的定制配置,以便交付Blackwell系統,這些系統可以采用風冷或液冷方式,有NVLink 8或NVLink 72,或者NVLink 8、NVLink 36、NVLink 72等不同組合,還有X86或Grace架構,將所有這些系統集成到世界各地的數據中心上,簡直可以說就是一個奇跡。
要實現這樣規模的產能提升,對應的所需零部件的供應鏈情況,你得回頭看看我們上季度的Blackwell發貨量是零,而本季度Blackwell系統的總發貨量是以十億為單位來衡量的,產能提升的速度令人難以置信,似乎世界上幾乎每家公司都參與到了英偉達的供應鏈中,我們有很棒的合作伙伴,從臺積電到安費諾(Amphenol)、Vertiv、SK海力士、美光、Spil、安普科(Ampcore)、京瓷(Kyec),還有富士康(FOXconn)及其建造的眾多工廠、廣達(Quanta)、緯穎(Wiwynn)、戴爾、惠普(HP)、超微(Supermicro)、聯想(Lenovo)等等。參與Blackwell產能提升的公司數量真的相當驚人,我非常感激這些合作伙伴。
最后,關于我們執行路線圖的問題,公司有年度路線圖,并且預計會繼續按照年度路線圖執行,這樣做,我們當然能夠提高平臺的性能。同樣非常重要的是,當我們以數倍的幅度提高性能時,我們就在降低訓練成本、降低推理成本、降低人工智能的成本,使其能夠更容易被大眾所使用。另一個需要注意的重要因素是,一個固定規模的數據中心——數據中心總是有一定的固定規模,過去可能是幾十兆瓦,現在大多數數據中心是一百兆瓦到幾百兆瓦,我們還在規劃千兆瓦級的數據中心——不管數據中心規模多大,電力都是有限的,而當你處于電力有限的數據中心時,每瓦特的最高性能會直接轉化為我們合作伙伴的最高收益。
所以一方面,我們的年度路線圖降低了成本,另一方面,因為我們每瓦特電力所創造的性能比其他任何產品都要好,我們為客戶創造了盡可能高的收益,所以這個年度節奏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,據我所知,一切都在按計劃進行。
(持續更新中。。。)